通訊APP有沒有可以完全去中心化的可能?

在早幾年Facebook 宣佈要收購Whatsapp的時候,曾經有一大群人揚言要集體轉到不同的通訊平台,為的自然是私隱問題;可是實際上這個事件並沒有為Whatsapp做成多大的影響,現時它仍為全球最被廣泛使用的通訊軟件。本人認為最大的原因是社會上最有價值的就是一個人的「可信度」,而Whatsapp 在價錢門檻、用戶普及率,及核實可信度方面都是暫時最有優勢的。

人工智能與通訊APP混合使用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早在Discord、facebook messanger 及 Line 就已經出現這些人工智能。現在ChatGPT 4 更加入了上網與其他外掛的功能,那麼要把ChatGPT這個強大的LLM置入通訊APP將會是一個可預期在不久將來就可以實現的技術。到時候,我們甚至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與真人對話,還是人工智能,而且,在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是誰在分析我們的對話內容與資訊呢?

基於人性的猜疑與謹慎,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通訊APP真正的去中心化,做到真正的「還聲於民」?

溝通速度是文明進步的核心

很多人都知道,GPT – 3 其實早在2020年就出來了,而這個科技用了不到3年時間就做到普及化的地步。人與人的溝通,及獲得與處理訊息的速度往往是推動科技,甚至是文明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先來看看科技的簡單里程。以電話電腦互聯網、遊戲機、智能電話區塊鏈、智能合約,及人工智能等出現的時間作參考:

  • 1876年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成功地發明了第一部實用的電話
  • 1877年 美國電話公司貝爾電話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家用電話機,稱為“貝爾家庭電話”(Bell’s Home Telephone)
  • 1945年 英國數學家圖靈(Alan Turing)和美國計算機先驅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等人設計的推出第一部意義上的電腦,名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 1950年 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如何用機器來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普遍認為最早的人工智能出現的年份是1950年左右
  • 1960年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啟動了一個名為ARPANET的計劃,旨在建立一個分佈式的計算機網絡,以便研究機構和大學之間共享信息和資源
  • 1969年 第一條ARPANET的鏈路於1969年建立
  • 1970年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桌面電腦由Xerox Alto開發並推出。然而,它的普及程度非常有限,只在少數研究機構和大公司中使用
  • 1973年 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手提電話由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一名工程師馬丁·庫珀(Martin Cooper)發明。這款手提電話的名稱為Motorola DynaTAC 8000X,僅有一個按鈕和一個簡單的液晶顯示屏,但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產品
  • 1977年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電腦是由Apple公司推出的Apple II
  • 1983年 ARPANET採用了TCP/IP協議,成為了現代互聯網的基礎。
    同年第一台能夠連接互聯網的家用電腦由Commodore推出Commodore 64。Commodore 64並沒有直接連接到互聯網,而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一台名為Quantum Link的在線服務,這是一個提供電子郵件、聊天室和在線遊戲等功能的網絡服務。
  • 1985年 America Online(AOL)成立,成為第一個大規模的在線服務提供商,其可以提供與Quantum Link類似的在線功能。
  • 1992年 第一部智能電話是由IBM推出的 Simon Personal Communicator
  • 1996年 第一款可以連接互聯網的遊戲機是由Sega推出的Sega Saturn
  • 2002年 PlayStation 2 推出了一個名為Network Adapter的外設
  • 2007年 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Phone,真正開啟了智能電話的時代
  • 2008年 區塊鏈面世
  • 2011年 Siri 面世
  • 2015年 智能合約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得到實現和應用
  • 2020年 GPT – 3 面世
  • 2021年 ChatGPT 3.5 面世
  • 2023年 ChatGPT APP 被廣泛應用

電話出現在家庭之後

直至第一台電腦的出現用了68年

直至第一部手提電話用了96年

直至互聯網出現用了106年

互聯網出現之後:

直至智能電話出現用了9年

直至智能電話普及用了24年

智能電話普及之後:

直至智能合約出現用了8年

直至人工智能普及化用了16年

智能電話普及以後,幾乎是每5年內就有些新的特破性發展。溝果然是人類文明發生突破的重大關鍵,通過知識的交流和傳承、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合作以及文化的發展和多樣性,溝通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各種突破。

試想一下,還沒有互聯網之前我們要研究點東西,想查證一些想法的話我們都要去圖書館,看完十多本書都未必會找到管用的東西,這中間還得多廢時間和技巧。我們要找到一本書,書還可能已經被借出、我們要辦個借書證,需要哪一頁的資料還得學會怎麼用不同圖書館裡的影印機和怎麼付款。現在互聯網普及了,我們並不需要出門也不需要紙筆,輕鬆就能看到不同的文章,又可以輕鬆的把他們節錄下來,學習的速度似乎高了很多,我們也很難回想起來從前沒有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學習的。

可是所有的進步都不可能停下。

有了ChatGPT以後我就有個感覺,人類很快就可以不用工作,而且去中心化是必然的事實了。

現在我每個工作都離不開ChatGPT,因為有了它,甚至連去看文章的時間它也給我省下了,直接問它最基本的問題。以往我要對一個品牌做一個SWOT Analysis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找數據、看他們的網站、看人們給他們的評語、看他們的社交平台等等,整理起上來可能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但現在,直接叫ChatGPT幫我做的話只需要3分鐘,就可以大概掌握狀況了。而又因為沒有披風戴雨的做報告的大前提,開會的時候也顯得特別輕鬆自在,那怕生意沒有談成,我投入的成本也是非常低。

ChatGPT是一個多大的突破?

如果溝通效率是文明進步的其中一個最主要因素,那我們就必須要探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存在哪些減低溝通效率的原因。

讓ChatGPT解釋一下甚麼是「無效溝通」(在這裡用的是ChatGPT 3.5,其數據截至2021年):

無效溝通是指在溝通過程中無法達成預期目標的情況,即溝通雙方無法理解對方的意圖、需求或觀點,或者對話沒有明確的結果和行動計劃。

無效溝通可能會導致多種負面後果。首先,它可能會浪費時間和資源,因為雙方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或決策。其次,無效溝通可能會導致誤解和衝突,因為雙方可能會對對方的意圖和觀點產生誤解,進而導致衝突和矛盾。第三,無效溝通可能會影響關係,因為當溝通雙方無法建立互信和合作時,關係可能會受到損害。

無效溝通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溝通風格不匹配、缺乏專業知識、情緒和態度問題等。為了避免無效溝通,人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提高溝通效果:確保溝通雙方都理解對方的意圖和需求,使用清晰、具體和明確的語言,注意對方的反應和回應,適當調整自己的溝通風格和方式,尊重對方的觀點和價值觀,以及確保對話有具體的結果和行動計劃。

2023 年5月 在google上同樣輸入「無效溝通」的話,會得到以下的資料:

假如用網絡搜尋的話,相信有一天我也可以寫出像ChatGPT 所給出的3段文字簡介,但這樣不但費事,而且很容易因為看的資料有限,或者資料本身夾雜個人意見而有所偏差。

會造成無效溝通的原因: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溝通風格不匹配、缺乏專業知識、情緒和態度問題: 這些問題人工智能是一個都沒有。

既然溝通是我們推進社會進步最重要的一環,那通訊APP必然是去中心化運動的必爭之地

人工智能管理自動生產鏈、物流鏈、服務鏈必然一一實現,那理應我們用在維生活動的資源可以大大減少。人類可以調配更多資源作科研、創作等的工作。

在疫情的時侯,我們發現自己身處的位置其實並不重要,企業可以比從前更走向國際化,只要你能把價值帶到企業,你可以在家工作,既省時間、效率更高,也更能照顧家人和自己的健康。

這樣的話亦意味著發展得最快的企業,必然是那些重視核心價值,而又可以穩定的提供報酬的制度。總合現有的制度,DAO絕對是一個不二之選;DAO雖然只是一個概念,但他並不會因為任何人的退出與加入而影響它的大體運作、它的制度可以讓全部人都是老闆,也可以全部人都是員工、只要是有完成工作的人都會得到報酬。

當然,要把通訊APP建於區塊鏈上並非不可能,而且有一些講求高私隱度的行業已經在使用這個技術。可是這個技術的缺點就是成本高昂,沒辦法做到大眾都免費使用。

但是,有沒有可能,是管理這個通訊APP的公司採用DAO的制度呢?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組織形式。它由智能合約所驅動,沒有中央權威機構控制,成員通過持有代幣或令牌參與決策和組織運作。DAO的運作由程式碼和演算法自動執行,確保透明度、可信度和去中心化。成員可以提出提案、投票、共享利益,無需依賴傳統組織的中介。DAO的目標是建立一種無需信任的組織模式,促進去中心化的決策制定和資源分配。

如果有一天,我們都將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同事實際是誰,可能我們才真的能夠放下所有的標纖思維,有可能同事是一個13歲的天才少年,也有可能是一個年紀老邁的家庭主婦,但這些都不再重要了,只要他們有達到程式的要求,他們就會被取錄,而只要他們有完成工作,就會自動得到報酬。

當然你可以說,公司的體制中,最重要的一環必然是有一個,或一群管理者是可以在關鍵時候對公司負責的,有甚麼事發生我們都可以要那些人負責任。是的,我們都喜歡這個「有人負責」的假象,可是不容否定的是,每當一個企業很依賴一個人的時候,該企業往往是脆弱的。就如喬布斯去世後,蘋果公司還是需要繼續運營的,這個世界早晚要接受,一個公司的成敗更多的是靠制度、每個人的態度與能否適應市場變化而斷定的。因此我認為,DAO這種可以自營運的體制必然會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