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教我的繼子游泳,他說他以前也曾試過跟其他游泳教練學過游泳,但總是學不會。
在我眼中,沒有學不會的東西,也沒有學不會的人,關鍵只在於一個人對「學會」的定義,游泳這件事嘛,如果朝著掉下水不淹死的目標進發,還是十分容易辦到的,所以我們就屁癲屁癲的往游泳池跑去了。
開始的時候他很緊張,可能是從前的教練比較兇,而且從前就有不少人跟他說他的姿勢不正確,讓他整個身體都在抗拒水,就連要他把頭放到水裡5秒都好像要了他的命。
在同一個游泳池也有著其他在學游泳的小朋友,他們跟著不同的老師,有些是在嚴厲的糾正泳姿,有些是在溫柔的拖著小孩的手教他們踢水。顯然繼子緊張的情緒讓其他人的注意力都移到他的身上,這又讓他更緊張了。
我的理念是,游泳的最根本從來都不是要多完美的泳姿,也不是要學會多少個泳姿,最根本的是:不怕水。
所以我們倆就在泳池裡玩鬧著,直到他放鬆了點,就讓他躺在水上讓我把他推出去,感受在水上漂浮的感覺。然而這個時候,旁邊的大叔阿姨們開始討論起我們,覺得我這樣哪是在教游泳的,有一兩個阿姨甚至想走過來參與教學。面對他們的熱情,唯有展示。展示後再沒有人來想參與教學,反倒是有一兩個阿姨在偷偷跟著學習。
其實當時在場的很多人泳姿都不錯,為何感覺就費力而游不快呢?問題往往就在於太用力和太著急。我不斷跟繼子強調,最好的泳姿,就是不費力的泳姿。當身體在最放鬆的狀態,自然就能夠浮在水面上,然後只要輕輕的撥動,水就會自然的推著前進了。
就這樣,繼子在第一課就學會了浮著撥動幾下,也不怎樣怕水了。然後第二堂課他爸爸加入了,一直問我甚麼時候要教他兒子蛙腳、要不要讓他練習一下自由泳、要不要這樣那樣的。
人們總是會對泳姿耿耿於懷,但是跑步究竟又是誰發明的呢?
我們不會對跑步的姿勢有太多的定義,那為何偏要對泳姿那麼執著呢?初學游泳的小孩最需要的並不是操練,而是享受快樂,就像我們小時候無原無故的在操場上奔跑的快樂。
從小我對水就有著深刻的連繫,媽媽第一次帶我去游泳池,5歲的我想都沒想就跳進水池去,當時一下子就喝了很多口水,掙扎著回去拉著媽媽。但顯然這幾口水並沒有把我嚇退,過一會發覺自己己踮腳撐直的時候剛好拇指能著地,就開始一蹦一跳起來了。我好像發現一個新大陸一樣,覺得在水裡很寧靜,在水中看世界也是格外的美。然後我開始愛上了水,開始發現其實人如果要沉下去的話其實是挺難的,然後又發現水的浮的其實很好掌握,只要身體打開和放鬆就可以了。雖然那一天我喝了很多次水,但發現原來多上幾次廁所就好,沒什麼大不了的。
就這樣,我愛上了水。
由觀察游泳池的其他人怎麼游,到別人觀察我怎麼游;由看書學習姿勢,到自己改良姿勢;由嘗試沉下去,到能夠躺在水上毫不費力;由一個在游泳池中只能靠一隻右腳拇指把自己立起來的旱鴨子,到別人給了我「小飛魚」的名號。。。
游泳的要訣只有一個:輕鬆。
只要不怕水,就會輕鬆、只要內心平靜,就可以感受水的流動、只要不與水鬥力,水就會承著我們暢游。
當然,自然界的水還是可以很無情的,一個游泳再好的高手遇上巨浪暗湧或山河瀑發也是很危險的,明白水所蘊含的能量便更不應該低估其威力。
故事的最後,我們只能跟繼子去了三趟游泳,不過他光用觀察,就學會了跟著我在池底淺潛,希望他回到學校也能跟他的同學們好好享受游泳吧。